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帖子说,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
“中国妈妈”在美国高中生口中成了一句讽刺语,这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有家长反省,认为潜意识里的溺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原帖:(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总以别人为标杆
第一次听到美国高中校园、尤其是华人学生集中的高中流行“中国妈妈”(Chinese Mom)一词时,我并不懂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是褒还是贬。后来专门和一些中学生交谈,才了解了美国一些高中校园流行这个词的原因。
华裔家庭的高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妈妈也要孩子去学钢琴。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鲁,“中国妈妈”就会说,看看人家,你也要考哈佛、耶鲁。总之,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妈妈心中的目标。一些华裔高中生为此与母亲产生矛盾,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为什么“中国妈妈”总要比这比那,我是我,我就是我,为什么不能按我自己的情况来设计人生呢?
妈妈就像一只老母鸡
主流社会或者说是白人家庭的高中生对“中国母亲”的含义的解释与华裔家庭的高中生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华裔家庭的同学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要妈妈说了算。妈妈就像一只老母鸡,华裔的同学就如小鸡,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妈妈”在白人中学生中是一句讽刺语,而不少华裔学生为此感到烦恼。
不少华裔移民到美国,他们心中的“美国梦”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希望子女能够接受美国最好的教育,当然哈佛、耶鲁等美国最一流的大学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美国各族裔移民中,华裔家庭是最重视子女教育的,而且考入名牌大学的比例也比其他少数族裔要高,在这里“中国妈妈”功不可没。
竟管如此,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下,“中国妈妈”的做法却成了高中生中不被赞赏的行为。没有人否认“中国妈妈”的苦心、用心以及实际行动对子女能够在激烈竞争中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所起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中国妈妈”为什么又会成了流行的贬义词呢?
攀比和为孩子设立教育目标是两个概念
其实,从华裔家庭高中生和白人家庭高中生对“中国妈妈”一词的解释上已经有了答案。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我们民族的一个特性也许是太好攀比了,从大事到鸡毛蒜皮的事,总是要和同事、左邻右舍比一比。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从小开始就是不断加码,这个课,那个班,人家孩子上,咱家孩子绝不能拉下,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是不是那块料。孩子少了乐趣,变成了小大人。
攀比和为孩子设立教育目标是两个概念,而且攀比的结果最终往往是对自己的孩子没了信心。从小为孩子设立教育目标,基本上是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不断地去挖掘其潜能,并寻找最适合孩子教育的大学。
其实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子女入读大学名校,但现实是能进去的人太少了。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其实选名校不如选专业。如果一个高中生可以考入耶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中学做教师,年薪5万,或是他可以进入加大洛杉矶分校计算机学院,毕业后可以在大公司就职,年薪7万,家长会选择让子女读那所学校,答案并不难。
对于“中国妈妈”,我认为值得多思考的是,敢不敢让子女早自立,而不必一生中都让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老母鸡”上。不少华裔中学生对白人同学“中国妈妈”的看法是较认同的,其实在高中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已悄然形成,为什么很多高中生上大学非要到远离父母的城市去读,因为他们终于解放了,再也不用每天听“老母鸡”的“咯咯叫”了。
上海妈妈的反省:
盲目攀比不利孩子成长
“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某某同学多少分? ”这是家住徐汇区的朱女士在校门口见到女儿后的第一句话,“怎么又比你高,下次要超过他。”女儿佳佳原本笑盈盈的脸上愁云密布。从小到大,佳佳都在与别人的比较中长大,从幼儿园的弹琴、识字、算术到上学后的成绩、教辅书、培训班,每一项都不能落于人后。妈妈甚至为佳佳制作了一张“赶超某某人”的目标卡,贴在书桌上“刺激”佳佳。
“老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不和别人比吗?帮帮我! ”12355热线心理咨询师、上海交大副教授刘晔萍说,最近,一位大二学生小金走进咨询室求助,自从进入大学后,周围优秀学生比比皆是,小金的成绩始终不理想,让他近于崩溃。
原来,小金从小在家长“争第一”的要求下长大,“要比别人强”的口号逐渐变成了习惯和行动目标。“只有比别人优秀,他才会快乐。一旦被赶超,就无所适从,自卑、嫉妒和痛苦开始滋长。 ”刘老师担忧地说,类似的咨询案例正在急剧上升,盲目攀比已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越来越多的学生正遭受伤害。
据本市一项 《中学生家庭亲子冲突的实证与干预对策研究》显示,妈妈成为亲子冲突的 “导火索”。 在与母亲的冲突上,因学业问题和母亲爆发激烈亲子冲突的青少年列首位。其中,不少被访者指出,最厌烦“攀比妈妈”,让自己活在别人的阴影里。
专家表示: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其实,也不必太妖魔化‘中国妈妈’。”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表示,据社科院社会学所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本市大多数孩子对父母的评价都是很高的,若以5分为满分,在与母亲的关系方面,89%的孩子给妈妈打了4—5分,在评价父母的教育方法上,也有86%的孩子给父母打了4—5分,77%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但她也表示,对于妈妈们潜意识里“爱攀比”、“爱包办”的倾向应引起关注。
“横向比较也有其必要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但家长切忌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假想敌!”市西中学心理老师李秀芬建议,妈妈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主张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帮助他们一起开发潜能。
尽管文章中说的是美国教育环境下的“中国妈妈”,但相当一部分在中国的“中国妈妈”,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盲目攀比,考分第一。管得太多太死,不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愿望,对孩子赋予过高的未来期待,为此又不惜付出过度的物质溺爱。那么,您对“中国妈妈”话题有何感想,您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对于家庭教育,对于为人父母,您有什么话要说?笔者希望聆听到更多妈妈的心声。
育婴网网友评论
群体以外的眼光来审视,很能反映我们现在教育模式的存在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的环境中,也许在潜意识也怀疑过,但是实际实施的时候,还是受社会和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不自主的会去比较和施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计的轨道去完成小孩子的前半部分人生,到底有没有把孩子最好的一面发掘和展现出来,却很少考虑到。
中国的成才模式,是按照出名、赚钱的方向来发展的,忽视了社会存在的价值,一线的工作往往是被认为是可耻和低人一等的,日积月累,价值观就在一代代的人身上发生了扭曲的变化,越来越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岗位的供求发生了极不比例的失调,这和我们的教育思想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我自己认为,我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的,工作轻松,生活富足,但是,强求的意志不一定是能完美实现的,即使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按照自己的设想帮助孩子顺利的走完他的前半生,但是,后面的路要靠他自己完成,如果没有独立的自我人身设计和自我发展的观念以及积极进取的姿态,他的价值,以前所学的知识还是一纸空文,不能实现,那过去的付出也只是徒劳的劳民伤财,所以,原则上,我还是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并不是说对其发展不闻不问,而是也要时刻关心和作出及时判断,会在他作出人生决择的时候,或者遇到迷茫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引和建议,供他参考。
——吉祥娃娃
中国自始至终于都是这样一个教育模式,不知在将来会不会有所改变,但至少目前是这样的,上名牌学校,孩子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一些,可中国那么多人口,名牌学校又能容纳多少学子?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不会强求孩子一定要去做什么什么,但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出建议让孩子参考,在孩子还小必要时不排除为孩子做决定。
——sunnyz060712
小编评论:
放下攀比和包办,让孩子自由呼吸
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
人的一生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而来自家庭、父母的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中国妈妈”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并非人家有意妖魔化“中国妈妈”,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中国妈妈”的一个提醒、一次警示。
中国妈妈爱攀比,什么事都为孩子作主,这是不争的事实。教育专家们一直提倡对孩子要搞赏识教育,可中国妈妈们做得怎样呢?总会不知不觉中忘记这一点,不由自主陷入攀比的漩涡。一次高峰论坛上“知心姐姐”卢勤曾提到,在一次中美学生篮球赛中,中国孩子投10个球进了9个,中国妈妈没多大高兴劲,因为还有一个没投进;而美国孩子投10个球只进了一个,美国妈妈却高兴得不得了,大力称赞自己的孩子真棒。美国妈妈的理由是,投10个球进一个球,总比一个都不进要强吧,所以值得称赞。中国妈妈就是这样,对孩子似乎没有满足的时候。孩子考了90分,还认为应考100分。孩子得了班级第二名,自然要问第一名是谁,并要孩子下次超过他……
“中国妈妈”在美国高中成贬义词,或许会让中国妈妈们委屈,甚至有点难堪,全世界都认同中国的父母是最爱孩子的,“中国妈妈”这样的讽刺语提醒我们在教育上得反省了,美国妈妈看重的是孩子是否快乐,是否心智健全、是否个性独立,在校接受教育,是循循善诱,培养兴趣,鼓励没边际地自由发挥,今天让你从后花园撮一些土去,就教学生这土的形成,从感性到理性;明天让你手工制作一件东西,让你上台表述这东西的制作过程,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而中国妈妈看重的是孩子的分数,这成了不少年轻父母为孩子制造的新囚笼,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堪承当之重,孩子自己的人生道路也从来都不由自己选择,始终生活在父母的保护和安排下,被动接受后导致创造性受挫,想像力受限。
正如时下热播的《我的青春谁做主》所揭示的,母亲总想掌控和指挥女儿的命运,令女儿困惑、茫然甚至痛苦。这在与被称作是“孩子天堂、老人地狱”的美国相比较,其反差更明显。
在现在的就业严峻形势下,就更令中国妈妈们恐慌,就越发强化了中国妈妈的“攀比”心理,更加以别人为标杆,求得孩子出人头地。 可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跟我们截然相反,可孩子的学习、成长等,却丝毫没受影响。
管得太多太死,不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甚至可能比责骂、羞辱孩子效果更坏。中国妈妈们不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愿望,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对孩子赋予过高的未来期待,把孩子的一切给规定好、安排好,生活要安排好,孩子的人生、目标、道路都是父母一手掌控,“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那简直是做梦。中国妈妈和中国爸爸,确实是世界上最辛劳的,但最终却可能是只有苦劳不见功劳。孩子最后都成了一生安分的人,没有自我突破,更别谈社会突破了。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让孩子自由成长。“自由”当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门既科学又艺术的教育孩子的学问。这其中,最需要“无为而教”的那种洒脱。
本文标题:在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
地址:http://www.yunyuhome.com/zbei/yunqian/57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