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着长长的音,轻柔地哄着怀中的宝贝入睡,这个亘古不变的情景到今天有了新的解释。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做?宝贝为什么会很喜欢?这将不再是个谜!
从宝贝的大脑发育进程来讲,他从出生到半岁期间的辨听能力还处于重听状态,就是说他在听觉方面的表现就像个上了年纪的老爷爷一般,还无法完整地听清楚别人的说话声。其实这对宝贝而言也并不是一件坏事情,毕竟他要熟悉的新声音太多了,而大脑的容纳空间还极为有限,如果一下子就把耳朵的大门全部打开,那声音岂不是会像浪潮一样将宝贝淹没?所以,大自然的安排是十分合理的,它让新生的宝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睡眠状态,而不被较多的环境声干扰,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性的生理机制。
宝贝的大脑工程可没敢闲着,它正在日夜不息地施工,随着它持续发展的脚步,那双小耳朵将会变得越来越敏锐。不过,无论如何期盼,在7岁之前,宝贝的听阈将会一直比成人高约10分贝。正是因为宝贝的这一生理特点,所以我们在和他说话时,需要注意两点:
1.提高声调
由于新生宝贝的听觉器官还未发育成熟,听力门槛比成人高出40—50分贝,对于很轻的声音其感应度会稍显“迟钝”,就好像我们带着一副耳机去听外界的声音一般。这就是说,当我们和一个小婴儿说话时,必须声音大一些才能引起他的注意。不过,这样的时间也不会太久,到宝贝两个月的时候情况就会好转。
另外,和新生的宝宝沟通时,还要记得尽量靠近他的脸说话(因为他目前还是高度近视眼,只有靠近一些才能让他看清楚我们的嘴和面部的表情)。
不过好在妈妈们似乎都能凭着本能就知道新生宝贝是个听力不佳的小人儿,因此,与他们说话时都会不自觉地提高音量,并且靠近宝贝的脸去说话。这大约就是天性使然吧。
2.拉长语调
新生宝贝的神经系统在处理听觉讯息的时候运转较慢,所需时间相当于成人的两倍,这就是“妈妈腔”极受宝贝欢迎的原因。缓缓慢慢、不慌不忙的节奏对婴宝贝来说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一字一顿的语速使宝贝有了充分的辨音时间。所以,一直以来妈妈们都知道和宝贝说话时,必须用字简单,声调最好像吟咏一般,这样宝贝才能毫不费力地分辨出构成语句的各个部分。
一位语言学家研究发现,父母亲们似乎都会很本能地提高音调和新生儿进行第一次谈话。这种高声调几乎是世界性的现象。研究证明,6个不同国家的母亲,不管她们的本国语言是什么,在和新生儿交谈时,都使用同样的声调、无意义的音节和短语。
本文标题:“妈妈腔”的科学经
地址:http://www.yunyuhome.com/yinger/lvts/74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