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胺素(维生素Bi)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它与糖代谢关系极为密切。婴幼儿每日供给量0.4~0.8毫克,机体缺乏时可患脚气病。
婴儿脚气病多发生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很急,常有发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吐奶、腹泻、便秘、尿少、烦躁不安、脉搏快而不规律、浮肿发绀、夜啼、阵阵抽搐,有的患儿突然尖叫、满头冷汗、口唇苍白、心音微弱,心脏扩大。随病情加重,患儿出现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可于数小时或1—2日死亡。
解放后国家规定了商品粮的加工标准,城镇居民食九二米,从此,典型的婴儿脚气病基本消失。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粮食加工方法的改进,一般多食用精白米、富强粉,以米糠作为饲料。所以,南方农村近年来曾有本病的流行。
应控制粮食加工的精白度,减少硫胺素的损失。米面加工越细,含硫胺素越少。应号召孕妇与婴儿食用标准粉、九二米等,少吃精米白面。
改进烹调方法,提高食物中硫胺素的利用率和保存率。如捞饭的方法不好,要提倡不弃汁的蒸饭方法。发面不宜加碱。面粉中的硫胺素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而在碱性环境中则容易被破坏,应提倡使用鲜酵母发面。煮面条时损失49%的硫胺素,建议吃汤面或吃完捞面适当喝些汤,可充分利用面汤中的营养素。炸油条、油饼、麻花等食品因加碱和高温油炸,可使面团中的硫胺素全部破坏,所以,婴幼儿应尽量减少摄入油炸食品。
要给小儿吃粗米粗面,已不易为家长所接受,因此,必须加强营养教育,发达国家已推广吃粗粮,要宣传吃粗米粗面对婴儿身心健康有利及吃精白米面的弊端。合理安排婴幼儿的饮食,使硫胺素的缺乏逐渐减少。
祖国医学很早就有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中称之为口疱,这个名称在民间一直沿用至今。由于我国人民饮食组成的特点,核黄素是我们膳食中仅次于维生素A的第二位缺乏的营养素。
近年来发现核黄素为体内铺酶的重要成分,参加机体能量及蛋白质代谢,并有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所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核黄素的重要作用。核黄素缺乏的临床表现多为局部症状,如舌炎、唇炎、口角炎、脂溢性皮炎、眼睑炎、眼部灼痛、巩膜充血、羞明、视力疲劳等症状。
婴幼儿体内的核黄素主要来自食物,每日供给量为0.4—0.8毫克,肠道内细菌合成量是极微小的。核黄素被吸收后,在肝脏、脾脏、肾脏的心脏的肌肉中都可有少量的贮存。如果小儿膳食中长期缺乏动物蛋白和新鲜蔬菜,或者小儿患腹泻、反复呕吐可影响食物的吸收。另外,小儿有创伤、烧伤、结核病或长期发热病,可使体内蛋白质的消耗比平时大为增加,核黄素也就会从尿中排出。经常吃些新鲜蔬菜及适量的乳、蛋、瘦肉等食物,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应在积极治疗慢性疾病的同时,补充足够量的核黄素。
从现代营养的观点出发,对核黄素的缺乏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当核黄素缺乏时,肝中的核黄素浓度下降,可以增强化学致癌物的致癌作用。有人用缺乏核黄素的饲料喂小鼠,然后局部用致癌物质巴豆油涂抹,可以引起皮肤乳头瘤,与饲料不缺维生素B2的小鼠比较,不仅肿瘤发生早,而且数量多。富含核黄素的食物多为动物内脏及新鲜蔬菜,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的需要,选择适量的食物以纠正维生素B2的缺乏。
本文标题:怎样正确补充维生素B?
地址:http://www.yunyuhome.com/yinger/huli/8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