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带孩子到医院看病,还没进诊室孩子就哇哇大哭起来,有的被强行打针后哭得脸红耳赤,甚至发生呕吐、憋气。尤其是8个月至 4岁的幼儿,因为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比其他年龄段孩子更易表现出紧张和恐惧。对此,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主任李海浪昨天介绍,家长在带孩子就诊前如做足功课,可有效减轻孩子对医院的恐惧,提高他们对医生的依从性。
让孩子了解看病的过程
多数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害怕,带孩子看病前尽量避免和孩子谈论看病的任何情景,然后突然把孩子带到一个他们完全不了解的陌生环境中。
“这就好像我们大人突然被人劫持了一样,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当然会很恐惧了。”李海浪说,她曾经指导过一个为此苦恼的朋友,让她告诉孩子在医院将看到的情景,比如有穿白大褂的医生,有戴口罩的护士,并详细描述抽血步骤,以及疼痛的感觉,“后来那个3岁的孩子来就诊时竟然自己主动把胳膊伸出来让护士抽血,非常配合。”
李海浪说,在带孩子求诊前,家长要给他们详细描述医院情景,还可以通过做医生和护士的游戏让孩子自己体验看病的过程。
看病时要关注孩子的感受
许多家长将孩子带到医院诊室后,面对孩子的哭闹视若无睹,有的甚至会责骂孩子。
李海浪讲到一个例子:一个4岁的小女孩看病时哭着喊妈妈,可是母亲根本不理会她,于是小女孩就开始乱踢乱打。李海浪摸摸小女孩,问:“你有什么要说的吗?”孩子当时有些惊愕,然后模仿妈妈的语气,讲自己有些咳嗽。随后的检查小女孩都比较配合。临走时,小女孩竟突然说:“我还要来看你。”
“孩子是需要充分尊重的,她当时就是希望被关注,来解除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家长此时就应该多听听她的想法,安慰她,或者再通过拥抱等,让她获得安全感。”李海浪说。
不要欺骗孩子“打针不疼”
带孩子就诊时不少家长喜欢欺骗孩子。比如明明要打针,嘴巴里却说:“不打针,我们不打针”,结果却把孩子一把按住,让孩子扎针。或者对孩子说:“打针不疼,打针不疼。”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后,孩子对家长、医生的依从性就会越来越差,不仅奋力挣扎,有的还会由于哭叫过度出现憋气,呕吐。
“看病时孩子的过度紧张,远比疾病对孩子的损伤大。一些孩子歇斯底里,拼命哭闹,消耗体力,加剧病情,对孩子健康不利。”李海浪指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如实告诉孩子要如何治疗,而且态度坚决。孩子尽管一开始有些哭闹,但他们发现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的时候,会逐渐平静。
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成的
从餐馆出来彦彦就在不停地哭,爸爸抱着他不断唠叨着“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理论,妈妈一头雾水,只求孩子能立刻停止哭泣,手忙脚乱地给些无关痛痒的安慰。站在一旁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你怎么了,彦彦?”终于有人愿意问个究竟,彦彦哭得更伤心了。“说出来,让爸爸、妈妈知道原因,否则问题无法解决。”我不愿放弃。
“妈妈吃完饭先走了,她都不管我!”听完彦彦的话,爸爸妈妈只是忙于解释、相互埋怨,并没有试着了解孩子内心的渴望的意思。“请让他说。”我打断了他们。彦彦只是低着头哭。“彦彦,舅妈看到的是妈妈急着想下楼结帐,忽略了你,如果因为妈妈无意的举动伤害了你,你可以要求她向你道歉。”彦彦这才鼓足了勇气。
很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哭闹都会很不耐烦,认为那不过是孩子取闹。事实上如果你愿试着去了解,你会发现问题根本不在孩子身上,往往是由于成人造成的。彦彦的父母离异,再加上两人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和孩子之间仅靠电话联系,让原本就孤单的孩子更失去了安全感,他是那么的渴望获得父母和他相处,因而当有机会时他变得特别“贪婪”,因为他已经失去的太多太多了。
点评:对于那些“失去的太多太多”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需要也会“太多太多”。当成人给予孩子物质需求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对他们心灵的关注。但愿父母们看到这篇文章,能从中得到启示。
本文标题:宝宝怕打针,家长别唬弄
地址:http://www.yunyuhome.com/yinger/huli/87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