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天津女孩曹颖已经读大学了,可她最喜欢读的杂志却是和年龄不怎么相称的《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少儿纯文学期刊。然而她却慢慢发现,自己可选择的杂志正在减少。
据业内人士透露,纯文学类的少儿期刊近年来一直不景气,大量的杂志不得不选择改版或停刊。这类杂志的发行量也遭遇了“冰火两重天”,少量相对成功的杂志月销量可达百万,而更多杂志则成了“市场弃儿”。
销量不断下滑
文学期刊多改弦易辙
据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负责人班占林估计,十几年前,少儿纯文学刊物大约有三十五六种,几乎每个省都有一种,而现在数量下降到大约只有十一二种。“刊物种类减少主要是由于市场不景气,销量上不去,慢慢地就被出版社边缘化了。”
“比如江苏的《未来》、北京的《朝花》都停刊了,上海的《巨人》则是停刊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开办的。现在少儿纯文学领域的大型刊物基本已经没有了。” 《儿童文学》杂志主编徐德霞说。
徐德霞说,由于市场转型、读者口味变化等方面的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陆的文学类杂志发行量开始明显滑坡,下滑态势一直持续到2000年左右。从那时起不少少儿纯文学杂志便开始转型,有的改走“教辅”路线,成为作文辅导刊物,有的甚至变成了漫画杂志。
“坚持纯文学路线的杂志越来越少。由于读者数量的明显下降,效益不理想,不少杂志一直都没缓过劲来。当然,有的杂志改做综合类、作文类刊物之后经济效益比较好,竟变成了出版社的‘摇钱树’。”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管理司司长王国庆则认为,“现在读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前发行量上的辉煌肯定难以重现了。”
然而,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下,竟有杂志实现了销量的逆势上扬,比如老牌文学类杂志《儿童文学》。出版社称,每月杂志上中下三本,销量高达百万册。
编辑仍是根本
读者重视内容质量
徐德霞将《儿童文学》销量上的成功归因为当初对纯文学的坚守。她说,1996年前后,《儿童文学》杂志销量下滑,也曾面对转型的压力,但最终杂志社决定坚持纯文学路线。“不仅要坚守,而且要更注重文学性,更加贴近儿童本身。”
“过于盲目的改弦易辙对于杂志的发展可能是致命的,毕竟要得到读者的认可需要时间,要看到成绩就要有耐心。” 徐德霞说。
上一页12下一页
地址:http://www.yunyuhome.com/home/7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