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何江萍曾因癌症命悬一线,在战胜病魔后,她对身边的世界有了更多的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一直喜欢孩子的她今天成为了102个孤儿的妈妈。
战胜病魔献爱心
无意中成“妈妈” 被叫“妈妈”最幸福
语实验学校上学的玉树孩子们有一个共同的“何妈妈”,她叫何江萍。
何江萍和丈夫都是教育工作者,以前,她总是半开玩笑地和丈夫说,以后如果能一起退休,他们就开车到贫困山区轮流支教,做一名乡村教师,让山里的孩子们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2006年,何江萍在一次学校体检中发现自己身患乳腺癌,随之而来的是痛苦的治疗过程。休养期间,她一直没闲着,做了一辈子教育工作,何江萍心里最惦记的还是孩子。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了,看到那么多失去父母的孤儿,何江萍跟丈夫和女儿商量,希望能从灾区领养个孩子,在全家达成共识后,最终却因条件限制,这个愿望搁置了。
可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契机,2010年玉树地震过后,何江萍领养孤儿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从灾区接回了102名玉树孤儿,让这些孩子们能在北京得到休养和恢复,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我们的孩子都很好”,这是何江萍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于这些玉树的孩子们,她有说不出的一种骄傲和责任,从此她也成了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孤儿成长救助项目组的主任。
无意中成“妈妈”
回想起自己成为孩子们妈妈的历程,何江萍笑颜“不易”。
玉树地震发生后,何江萍加入到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开始玉树孤儿救助工作并设计了“玉树儿童北京休养营”,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安排孩子的生活起居,事无巨细。 第一次在机场见到他们时,何江萍看着这些又高又黑的玉树大男孩和小姑娘,怕自己走不进孩子们心里,怕不能与他们很好沟通。可没想到来到休养营一个月后,尕玛桑周喊了她一声妈妈,这也是这个孩子长到16岁第一次叫出“妈妈”。
尕玛桑周的妈妈在生他时因难产去世,爸爸也在他2岁时病逝。尕玛桑周对妈妈这两个字没有任何概念,何江萍问起他家里的情况时说,“以后我就当你是我的儿子”,说完还亲了他一下。当时孩子的心里感觉被什么东西堆满了,可他又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他在何江萍面前低着头站了半天,终于喊了声“妈妈”。
被叫“妈妈”最幸福
为了这些孩子,何江萍常常要到凌晨一两点才能睡下。她记录了所有孩子们的鞋码,有段时间,她拿着这张纸走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批发市场,一麻袋一麻袋地为孩子们买鞋和生活用品。为了能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她着力推广爱心家长对孤儿的认养助养,还不顾自己身体状况,忍受高原反应,一趟趟往返北京、西宁和玉树,处理初高中孤儿的学籍、监护权等问题。
谈到收获,何江萍说,一百多名玉树孤儿对她的一声“何妈妈”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回馈。
本文标题:102个玉树孤儿的妈妈
地址:http://www.yunyuhome.com/home/26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