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之家_孕育妈妈最喜爱的网站
按历程查看->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孕育之家 > 推荐阅读 > 正文
红牛添加剂风波悬疑未解 真相待揭
2012-06-18 07:32:06 来源:

  2月13日,在接到红牛公司提交的国家权威部门关于红牛产品品质的证明文件后,多省区超市陆续上架红牛饮料。这意味着,前几天还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的红牛涉嫌违规添加事件暂告段落,红牛的销售业务重上正轨。

   对红牛“违规添加”的争议,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未按照国家规定标示产品所有原辅料;二是所添加原辅料苯甲酸钠、咖啡因二者混合有可能产生国家一类精神药安钠咖(苯甲酸钠咖啡因)。(《红牛添加剂风波引发的思考》)

   对于第一点争议,笔者认为,更应该批评的,或许是相关标准制定与更新的滞后。根据资料显示,“红牛R维生素功能饮料是卫生部1997年7月4日批准的保健食品,根据当时规定,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及说明书中可只载明主要原料,因此批文中未包括苯甲酸钠等物质。这一做法在2005年国家药监局接手负责保健食品领域后予以废止,此后的批准证书及说明书要求必须标注全部原料。据称,红牛早已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换证申请,但由于保健品管理监督条例还没颁布,因此对原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的批准证书换证事宜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因为如此,造成了红牛成分与网站批文不符的情况。”(《红牛添加门悬疑待解,存在不光彩历史》)

   照此说法,是当前保健品行业管理相关条例的空白与滞后,导致了红牛饮料实际成分标示与批文不符,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红牛“违规添加”这一行为,并非红牛公司方面有意瞒报。媒体单方面地指斥红牛,显然有失偏颇。

   在对第二点争议的解释上,特别是对安钠咖成因的阐释,专家曾先后抛出两种说法。

   事件曝光之初,即2月10号当天,《红牛被指3种成分未经批准 专家称2种成分危害堪比毒品》的新闻,引述了北京回龙观医院科研办谭云龙主任的话,称安钠咖“并非是通过合成得到的,没有经过复杂化学反应,只是当两种药物的配比接近1比1时,就会形成苯甲酸钠咖啡因(安钠咖)。”而在哈市药监局对“未按照国家规定标示产品所有原辅料”作出解释后,2月13日,一位哈市药学专家在接受采访中表示,要使苯甲酸钠与咖啡因形成安钠咖,必须“在加热、加入催化剂、或在酸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置换产生新的化合物。”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咖啡因和苯甲酸钠在何种条件下才能生成安钠咖,答案是唯一的。考虑到这一点,在对“生成条件”的阐述上,不同专家先后抛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无需条件,只要配比达到1比1即可生成;另一说则罗列了加热、酸性等至少三种条件——实为蹊跷可疑。

   另外,也有消费者担心红牛中的咖啡因含量过高,长期饮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早在2001年,瑞典就发生过3人疑喝红牛饮料致死事件。资料显示,法国、日本、挪威、丹麦等国,因红牛饮料中含有过多咖啡因,均对其实行限制销售;“在中国大陆,红牛是卫生部特批的配方,因为其咖啡因含量高达200PPM,高于国家对饮料150PPM咖啡因的标准。”

   “专家认为,红牛的咖啡因虽属超范围、超量使用,但是被卫生部特批允许添加。”

   至于卫生部为何对红牛饮料予以特批,中国红牛的张磊部长只解释称,“我们当时向卫生部申报审批的程序经历了独立型试验、功能型实验等很多临床检测,大约花了半年时间,国家对于功能饮料的审批确实很严格,门槛也很高”,并没有做出正面回答。

   权威部门的一纸证明,能将一罐饮料重新摆上超市柜台,易;但要拨开缭绕在大众心头,对安钠咖成因和咖啡因含量的重重疑云,以及消除对食品行业的不信任感,难。不少消费者表示,仍对红牛饮料持保守观望态度,期待真相早日水落石出。

本文标题:红牛添加剂风波悬疑未解 真相待揭

地址:http://www.yunyuhome.com/home/21722.html

联系编辑: 雯雯    邮箱: wszsl321@126.com    QQ: 84029846   客服   友链: 84029846   友情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