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安全问题,乱象丛生,根据发生原因,我简单将其归纳为两种:一种称为“人为添加”,一种是“非人为添加”。
乳品安全问题出现与乳业发展阶段有密切联系。在产业发展初期,特别是养殖环节落后、加工环节多而杂,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容易滋生“人为添加”乳品安全问题,利益主体为降低成本、甚至是谋取暴利而人为添加有害物质。这种“人为添加”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更多是围绕利益分配的产业发展机制不合理、监管低效、执法不严造成的。这种“人为添加”现象存在于两个环节:
一个是养殖环节人为主动添加。由于我国奶业产业联结机制不合理,奶农与企业成为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利益博弈关系。长期作用结果,造成企业、奶站强势,而奶农弱势,奶农不仅承担养殖经营风险,同时还独自承担市场风险。特别是,过去十多年里奶价低廉,“奶贱如水”,这就迫使奶农主动掺假、造假。2008年三聚事件(第一次三聚食品安全事件),就是奶农往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借此来提高原奶中蛋白含量。
二是加工环节人为主动添加。由于我国乳品加工行业进入门槛低,企业良莠不齐,而法律法规不严格,企业违法成本低,部门监管缺位,一些不法企业和黑窝点借机牟利,成为乳业食品安全的隐患。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由于门槛过低、监管不力而带来的乳品安全问题。自08年三聚事件以后,这些年出现的三聚事件、皮革奶、结石奶粉都是这些不法企业的杰作。
“非人为添加”食品安全问题相对较为复杂,也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长期以来,奶牛养殖方式落后,与养殖相配套的饲料、防疫、挤奶等服务体系落后,从而使得原奶质量差,且容易引起奶源污染。如为防疫、治病,奶农滥用抗生素;由于挤奶设备落后,造成奶源细菌超标;饲料遭受污染,引起奶源间接污染等。
另一方面,随着整个乳业规模化、工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会出现一种更为隐蔽的“非人为添加”食品安全问题,这种“非人为添加”的食品安全问题与一个国家经济环境有直接关系,是农牧产业按照工业化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欧美等国曾经出现“疯牛病”、“二恶英”,还有乳品激素问题,根本上来说,都是由于畜牧业工业化发展结果引起的。
近几年,政府先后出台相关监管措施,并建立食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乳品追随制度、乳品企业诚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安全保障制度,重点加强对加工、流通等环节监管。此次重审制度,让近一半企业退出市场,大大提高行业进入门槛,这有助于杜绝加工环节“人为添加”食品安全问题。但是最容易引起安全问题的养殖环节,其存在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我个人认为,未来乳业食品安全问题更多会由奶源引起。
在奶源问题中,如何解决好奶农与企业利益矛盾关系,是保障乳业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这些年,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和奶农市场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以新型奶联社、奶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的,产业利益联结模式出现,极大缓解养殖、加工环节利益分配不均的矛盾。但是,我国奶牛养殖总体现代化水平仍然很低,有一半以上奶牛养殖仍然以20头以下小规模和散养方式为主,在与企业的博弈中,奶农依然处于劣势地位。
上一页12下一页
本文标题:宋亮:未来乳品安全问题关键仍在奶源
地址:http://www.yunyuhome.com/home/15501.html